甲骨名家
 
甲骨文与传统文化
 


刘栋:从甲骨文字“缶”的认识到奥运会击缶——谈小学生社科知识的普及
 

从甲骨文字“缶”的认识到奥运会击缶

——谈小学生社科知识的普及

南京甲骨文学会秘书长  刘栋

中国古老文化,千年传承,文字,更是传承之载体,中国古文字绵延数千年,虽历经诸体之变化,而经久不衰,我们在学习、运用汉字传承文明的时,当回首过去,从文字之初体味古者之意图,能更好地在艺术享受中继承文明,传承文明。

小学生是未来之希望,也是文明传承之希望,我们在学习、运用、研究古文字的过程中,当时时关注这些成果是否有些许在他们中间得以很好的应用,是否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哪怕只是以管窥天,以锥刺地,然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中者少,所刺者巨。

一、甲骨文字“缶”的认识

陈梦家先生认为,缶、匋,古是一字,缶疑就是匋,汉水又南迁匋城西,匋城在朴蒲坂北,城,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今山西省永济县。缶、福,都是对于王的善意的保护,缶即保也。

饶宗颐先生解释说按“缶”读为“匋”,《说文解字》中“匋”下解释为史篇读与缶同。左定二年传,殷民七族有陶氏。左哀元年传引夏书:“惟彼陶唐”“有次冀方”。冀在河东,汉书地理志中记,河东郡蒲反有尧山。水经汉水注:“陶城在蒲坂北。城,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今山西省永济县。此并主陶唐晋地。与另一说主山东定陶为陶丘者异。所以,缶可能是陶唐氏之陶,臣服于殷,为陶氏。卜辞中缶有时写作“女字边加缶”。

朱芳圃先生,缶字从“ ” ,从“口”,“ ”是矛之本字,象形,金文“懋”字有做左列形者,其所从之矛皆为此做,是其证也,字在卜辞中为方国之名,故增加“口”以区别之,与“ ”为兵器,引申为吉利之意,增“口”做“吉”以区别。

屈万里先生考证毛公鼎认为,“寶”字偏旁为“缶”,知其缶与宝通,亦读作宝。

白玉峥先生考证甲骨拓片认为,契刻中自有寶、保二字,实都为缶,通假,字当为陶之初文。陶在于契文中,有为地名,或方国之名者。

张亚初先生阐释,在卜辞中,我们曾见到“己未卜,献贞,缶其来见”的记载,就是缶国来朝见商王向缶索取贡物的材料,“乙丑,乞自缶五屯”,就是商王从缶那里索取来无对卜辞骨。也有商王与缶通婚的记录,二者间更多的是兵戎相见。缶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呢?他认为陈梦家先生的考证是可取的。寶字以缶为音旁,缶、寶字通,寶与保在铭文中也是常常互相通用的,缶、寶、匋、保音同字通。

“缶”,古而有之,《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盛酒浆的瓦器。大腹小口,有盖。也有铜制的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也就是说原本是用来打节奏的,和着节奏唱歌、跳舞,类似于今天的架子鼓。

综上所述,甲骨文字中,“缶”上面是“午”字,即“杵”之本字。下面是“缶”的本体。“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缶”又是秦乐器,“杵”可以敲击成曲。本义:瓦器, 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缶作为器用的存在是一定的,缶从器用中来也是一定的,按卜辞缶为方国名,为地名是一定的,不过是否就是舜所都之陶城,尚有待进一步的证明,缶字后来也作为部首用,汉字中,凡是由“缶”字组成的字大都与瓦器有关,如“缸、缽、缺、罄”等

二、奥运击缶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开幕仪式,运用气势磅礴的“击缶迎宾”方式,作为开始,着实让人震憾。以“击缶迎宾”揭开序幕,不仅表达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场面空前盛大,震动了所有人的内心。
孔子脍炙人口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四面八方声声传来,2008名演员击缶齐声吟诵,充分表达了欢迎朋友的欢快心情。“倒计时”是大家都十分期待的一段落。而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最后几秒的倒计时竟然用2008名演员和2008尊缶配合而成,完美到了极点。这创意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乐手们手持闪亮的鼓棒,完美地击打,“缶阵”在这一短短的1分钟里,击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期待的心声,击起了全世界人民高涨的情绪。
现场观众齐呼,祖国人民齐呼,世界各地人民齐呼,乐手们打出了阿拉伯数字同时也打出了汉字的数字,倒数“5、4、3、2、1……”

激荡闪烁的缶面,晶莹夺目的鼓棒,交相辉映,伴着节奏,和着倒计时的节拍,让每一秒都在人的心中激起千丈浪潮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开幕了!设计得太绝了!

中国是礼仪之帮,凡盛事皆需畅饮,酒缶叮当热闹非凡,体现中国人的盛情,以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风貌和远久的古陶风韵,特色般地隆重迎接贵使宾客,为其接风洗尘,敬酒表情,击缶助兴。

有人认为这借喻中国古典“相如进缶”,以示弱者向强者发出强烈的挑战与竞争。奥运缶声示意着不光是奥运金牌的挑战竞争,也是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挑战竞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贸易,文化意识等等。似乎牵强,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想表现的恐怕并非如此。中国古人聚会,尤其是重要的贵宾,向来都是要在餐桌上助兴,最早便是击食具以助兴,后来渐渐的一些地方的传统有不敲食具的说法,但我想,这击缶也许是在国宴上招待外宾专用的,不会平时对百姓用的,也许这就是我们平时见不到的原因吧。

中国打击乐器甚多,为何张艺谋导演在此却偏爱缶呢?让我们来看看张艺谋自己在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时的话:“一开始,(导演)团队基本上定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欢迎仪式可能要用打击乐。继钢、维亚他们都觉得鼓是很好的,很有激情的,我也认为鼓是很好的,但我是属于坚决反对(用鼓)的,因为媒体给我画的形象导致了很多陷阱。我要一用鼓,(媒体)就(会)跟我画上等号,(那样的话,)就死路一条----就像(如果)用红灯笼一样,一定是死路一条。(但)我们都觉得需要打击乐,因为打击乐有激情,而开场欢迎,激情是必不可少的。打击乐用什么呢?那就得苦思冥想,得找东西打,其余的打击乐是很难超过鼓的激情的。后来我们想从鼓乐器中去开发它,然后让它的声音有一点鼓的意思,但是造型上不一样,就走这条路。走这条路子最早找的是柷,还专门调研了,试了很多次了。柷像个斗,也不错,但是敲的时候有个棍,伸在中间“梆梆”地来回碰,这个有点使不上劲,而且没有激情。柷是用在一个乐队演奏的前奏,有点像打拍的,起始音“当当当当”,你现在去天坛看去,祭天仪式的旅游表演就是这样,小姐拿一个柷,“嘣……”一碰这玩意儿,“当当当”就开始了,是个起始乐,不是主力乐器,是前面发号施令的感觉,觉得不合适。另外它有传承,有活体传承,你就不能乱变。后来就慢慢引经据典,查出这个缶。我们为此咨询了很多专家,瓦罐的缶不太好,声音也不行,另外瓦罐的缶不登大雅之堂。后来注意到有一种青铜的,我们觉得这个不错,做成青铜的样子,蒙上一个皮,敲起来也有点鼓的声音,也不错,然后就基本定了这个方向。然后咨询了很多专家。有些专家认为,这个青铜的不是缶;有些专家认为,青铜的就是缶的一种,后来发展的或者后代变化的。总之,(对缶的说法)也是有点莫衷一是,但是绝对有青铜的缶,有出土文物为证,那么我们就先造型。现在(的)完全是青铜鼓的造型。然后就是敲击的声音、敲击的姿态、方法(应该是什么样的?)所有专家众口一词,没有活体传承,那就变成你爱怎么敲就怎么敲了,给我们一个空间了。因为你有活体传承就不能乱来了,这样给我们一个空间,所以我们用了这个,等于是沿用了打击乐的激情和它的力量、震撼,但是有一个新的符号进来,破一破老一套。另外我们开始用手来击打,演员手上戴的都是顶针一样的,戴好几个,打下去就是响的,光手掌还不行,用槌儿再打,整个做了一些变化,是想带来一些新鲜感,但是要的还是那种激情和力量。演出来以后大家觉得挺喜欢的。”

张艺谋导演团队的独特设计正是反映了“艺术变化”,正是因为变化才变得有活力,有生命力,有澎湃的激情。这正如甲骨文书法,虽然可认的字只有一千来字,可是其艺术变化确是无限的。

三、小学生的社科知识普及

小朋友都是有自己的审美的,而且这种审美意识是一直存在,并在不断发展中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审美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恰当的引导,为其指明审美方向。

首先,老师自身底蕴要深厚,水平必须不断提高,只有教师自己水平的不断提高,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握发展脉络,不断向更高层次挑战、冲击,才能保持旺盛的艺术审美力。

其次,老师必须有深入浅出的本领,将深厚的,枯燥的文字知识、历史、发展整合在一起,用最简练的,最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小学生一听就明白,从而激发其兴趣,甚至,可以编一些汉字故事,包括猜谜、探险、迷宫等等。

最后,大量的拓展,在汉字中,多以认部首而明字义,在给小学生讲解完某一个汉字后,点出部首,并说明此部首为何意,接着给这个部首加其他的偏旁,组成新字,让学生明白,凡带有这个偏旁的都与某一意思有关。比如“行”字,部首是双人旁,双人旁与道路有关,在举例,“德、征”等等。

总之,汉字是承载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载体,并将继续担当这一重任,如何在小学生中普及与汉字相关的社科知识是值得思考的。

2008年11月

国际甲骨文艺术网/國際甲骨文藝術網 http://www.gjjgwys.com/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