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名家
 
甲骨文与传统文化
 


周见人:假借、拼凑法的由来及比较——再谈甲骨文书法的用字问题
 
                    假借、拼凑法的由来及比较
                                           ——再谈甲骨文书法的用字问题
                                            周见人

甲骨文自19世纪末发现以来,在已发掘的甲骨片上共收集甲骨文字6211个(含少量周甲文字),其中单字为4024个①。据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考释结果统计,可解读的只有1112字。这一千多字中还有不少是非常用字,用于甲骨文书法显然不够。为解决用字不足问题,先辈与时贤相继提出假借、偏旁拼凑、借用金文或战国文字、小篆字等。目前为止,社会上对借用金文或战国文字,已取得共识。对借用小篆字仍有分歧,对使用假借和拼凑法,认识上则相悖:学界大多主张拼凑,不提倡假借;书法界强调沿用古法用假借,认为偏旁拼凑是后人为前人造字,不可取。如此,各持已见,各行其是,用字混乱已是不争事实。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假借和拼凑问题,应当从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中,加以考量。舍此,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
(一)
先说假借。
1、大约三千到四千年前文字大改革,由图画文字转变为形声文字以后,假借的方法不再占优势了。
最初的图画文字是通过三种方法发展的:
一是形体分化。如 (见)从人从目,用突出了眼睛的人,会意看到之意。这个字形又分化为 ,眼往后看,变成艮(眼的古文); ,往上看变成
(望的古文); ,往下看变成臣人(卧)。
二是字义引申。如 (望),从臣(眼目)从壬(人立在土上),会意站在土堆上举目远望。后引申为盼望、期望、希望、仰望、声望、名望等。一字表多义,没有增加新的文字。
三是同音假借。如 (又),在甲骨文中被借用为右、祐、有、侑、姷等。清代汉语学家孙诒让在谈到假借时称;“视之不必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窮而通其变”②。假借,在文字初期是主要做法,所起作用也大。据姚孝遂云,甲骨文中的假借字占76%③。
引申、假借的方法也有短处,不能用得太多,如果一个字有几十个用法,就很不方便了。这种弊病的存在,促使古人创造更多的新文字。于是,由图画文字声化或緟益产生的形声字应运而生。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已占20%多④。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篆体字9353个,其中形声字7690个,占82%⑤。形声字作为新文字占了优势,整个文字系统是形声字的了,图画文字的时代已过去,假借法不占优势了。
2、通假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战国秦汉时期通假字剧增。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古文隶变,使字的形、音、义脱节,人们选择用字时困惑。二是形声字增多,为通假字提供了条件。冯其庸、邓安生纂著《通假字彙释》一书,汇集的通假字近3600个。使用通假字导致字、词之间的对立,字义与词义的关系变得错综,成了阅读古书和整理古籍的最大文字障碍。因而,通假字又呈现剧减的局面。还应指出,这类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通用,与本无其字的假借性质上有区别。
3、假借虽已不占优势,不等于已经绝跡,其余绪仍存。
1964年5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显示,在简化的2236字中,用同音假借方法简化的字,据笔者粗略统计有10个:几作幾、后作後、斗作鬥、丑作醜、冲作衝、发作髮、出作齣、别作彆、板作闆、卜作蔔。这是政府行为,民间的情况可想而知了。
近现代以来,在甲骨文书法史上,首先引进假借法的是罗振玉。以他所书《集殷墟文字楹帖序》为例,全文358字,其中用古法使用的字共18个:有7个是甲骨文中曾用过的假借字:亡作无、又作有、服作服、冓作遘、丙作炳、西作栖、君作尹。有8个是同源通用字:莫作幕、亡作忘、隹作维、耑作端、雇作顾、辟作璧、冓作溝、占作佔。有三个是同义转注字,麐作麟、牡作塵、宝作珍。
董作宾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借反为返。潘主兰、简经纶、何山青,以及台湾的安国钧、袁德炯、石叔明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用过假借,都是把假借视为上古时期沿用的古法而继承和仿效的。
(二)
次谈拼凑。
1、写古文用拼凑字的做法,自古就有。唐兰著《中国文字学》称:“唐高宗时的碧落碑,就用古文经跟石鼓文等材料凑合起来的。唐人往往如此,五代时的《汗简》,就是一本总集。宋时虽发现了一些铜器,可是文字还是不多,杨桓、戴侗辈还是免不了拼凑的办法。清末古文字材料已很多,吴大徴之流利用写古书,依然不够,所以还需用偏旁拼凑的办法。这种复古,也总有新的意匠夹在里面” ⑥。
2、当今有不少学者,也主张用拼凑方法。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在所著《甲骨学通论》中说:“我们所创作的诗篇或偶句中,还可能有集不到的甲骨文字。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得适当的‘造’一些甲骨字”。又说:“分析偏旁是考释文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宋代就开始使用了。……在书法创作缺字时,就可根据文字的偏旁分析造出一些合理的‘甲骨’字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江,在他为《篆刻常用字字典》所写序言中云:“明清乃至近现代许多有名的篆刻家,在他们遗存的印谱中,不难发现一印之中,有秦汉并存或拼凑偏旁而成的新字。……初见这种字,颇觉新奇,甚至是‘刺眼’,然见多了,久而久之,这似乎也成了约定俗成的新字,也不以为‘怪’了”。
著名甲骨文学者赵诚,在《甲骨文字形总表》简介中说:“我们就可以根据甲骨文构成系统的原则,利用已有的偏旁,适当组合一些字,如甲骨文无湯字,我们就可以利用昜加上一个水旁合成”。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顾问、原南京大学教授洪家义,在他所书“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甲骨文条幅中,和、衷、济三个字就是用甲骨文偏旁拼凑的。
3、偏旁拼凑有明显可取之处。一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古人用假借方法,导致一字多义带来不便,于是产生了形符加声符组合成的形声字。发展至现代,形声字已占90%以上⑦。拼凑法大多数也是用的形声方法,其差别并不大。二是易读好懂。拼凑字原本大多数是形声字,字的意符和声符,分别对词意和读声起一种“显示”作用。这种显示使人们容易理解和识别。
(三)
再谈笔者研究后的看法。
1、对文字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复杂现象,应加以分析。综上所述,图画文字是以形体分化、字义引申、同音假借方法发展变化的。由旧的图画文字转变到新的形声字,经过的途径也是三种,即孳乳、转注、緟益。由这六种方法构成的文字,其过程错综复杂。假借法不占优势了,不等于就绝跡了。形声字占绝对优势了,假借字不等于没有存在的余地。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讲,文字的创造与发展,并非一二人所为,而是自然趋势。这是我们研究假借、拼凑现象时,应持的基本观点。
2、罗振玉把假借引进甲骨文笔墨书法,是一种复古做法。它同殷商甲骨文兴盛时期的做法相比,无疑是正确的。从战国秦汉时期使用通假字情况看,似乎也有理由这么做。但是,从中国文字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来看,这种复古而无新意的做法,似值得商榷。如果继续沿用古法,岂不重蹈战国秦汉时期滥用同音字的复辙。
3、假借与拼凑两种做法,今后可能共存相当长一个时期。时下,由曹锦炎先生用甲骨文偏旁拼凑的常用字,已在西泠印社1998年11月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中发表。这本书已经第11次印刷了。何山青著《甲骨文字歌》,1999年12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此书除向读者介绍甲骨学知识,也介绍了假借方法。这本书也已再版,影响较大。两本书所起的作用,可谓“势均力敌”。文字一事,既然是趋势使然,假借与拼凑两种做法,很可能会同时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
4、谈及具体操作,愚以为:假借法有弊病,历史上早已失去优势,今后应尽量不用(甲骨文中曾用过的假借字例外)。拼凑法可行,但应加以限制。必须是用甲骨文的偏旁凑合,不能拼的宁可改换别的字,也不能乱拼。拼凑字同借用金文一样,数量不能多。如果这样来掌握、行事,从文字学角度看,将来可能用假借的逐渐减少,而用拼凑的会相对增多起来。

注:
① 沈建华、曹锦炎编著《甲骨文字形表》第20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② 郑振峰、王军、李彦循、唐健雄编著《汉字学》第84页,语文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③④ 赵平安著《隶变研究》第118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⑤⑦ 黄晋书著《汉字·字原篇》第11页,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⑥ 唐兰著《中国文字学》第1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