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名家
 
甲骨文与南京
 


徐自学:南京与甲骨文——纪念殷墟甲骨文YH127坑在南京室内发掘68周年
 

                         

                         南京与甲骨文
                                   ——纪念殷墟甲骨文YH127坑在南京室内发掘68周年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长 徐自学

19世纪末,中国发现殷墟甲骨文字。20世纪末叶,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三个甲骨学民间法人社团:1986年,甲骨文故乡——河南省安阳市成立安阳甲骨学会;1990年,台湾省成立中华甲骨文学会;1995年江苏省成立江苏省甲骨文学会。21世纪到来,安阳市又成立了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这些甲骨学民间社团的出现,标志甲骨学开始从“象牙塔”走向“民间”,体现了古老的汉字具有科学价值和不息的生命力!
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甲骨学社团代表,团聚在祖国宝岛——台湾,联合举办甲骨文书法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共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进甲骨文学术研究和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新发展。这是近五十多年来的第一次!纵观甲骨文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百多年来的首次。这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盛会。这次盛会得以成功举行,首先要感谢台湾安国钧理事长为首的中华甲骨文学会,精心准备和不懈的努力!
百年来,甲骨文研究发展迅速,成果辉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1999年6月统计,中外学者发表的论著达10946种,这为新世纪进一步研究甲骨文、揭示殷商史,丰富甲骨学,发展甲骨文书法艺术,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十分有利的条件。
今年,上海拍卖一位收藏家的20片甲骨片。成交4800万人民币。极大地唤起了世人对甲骨文的关注。同时,它也向世人提示在新世纪要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甲骨文的科学价值。
我为研讨会提供文章的题目是《南京与甲骨文》,这是纪念YH127坑在南京室内发掘而撰写的。本文成稿前,曾请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顾问、中国社科院著名甲骨学专家王宇信先生审阅,得到王老师宝贵指教,在此□致谢意!
今年7月12日,是殷墟甲骨文YH127坑转移到“南京室内发掘”的68周年!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江苏省、南京市历史文化一段独特的光辉历程。
“南京发掘”出自安阳殷墟,因此了解南京发掘,首先要了解殷墟发掘。

“殷墟科学发掘”
“殷墟科学发掘”,是中国20世纪自主考古发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果最大、影响最大的惊世盛事!
“殷墟”宝地闻名中外。它位于河南今安阳市西北郊一带地区,古称北蒙。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自公元前1300年,由奄〔今山东曲阜一带)迁都北蒙后,北蒙又称之为殷。盘庚迁殷至帝辛(纣)灭亡,在历时273年间,殷是商朝都城所在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之后,殷都毁弃,“失国埋卜”。殷民迁散,殷地荒芜。春秋末期,世人称殷商废都为“殷墟”。
殷墟发掘,是19世纪末发现了甲骨文而引发的。当时发现的甲骨文是殷商王室占卜凶吉,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和记事的古汉字。由于殷人尊神信鬼,几乎天天祭祀,事事占卜。凡祭祀、征伐、田猎、出入、年成、生育、疾病、风雨、天象等等,都要卜问吉凶,其结果都要铭刻在卜甲、卜骨上,从而保存了商代王朝种种活动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成为当今研究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的可靠资料。商朝灭亡之后,具有商代王室“档案”价值的大量卜甲、卜骨埋入了地下,几千年来,世人根本不知道有甲骨文的存在。
纵观而言,甲骨出土,在19世纪末之前早有发生。据田野考古发现,从隋唐到明清,安阳小屯村一带,民间建房、打井、开渠、耕地、破土墓葬,以及连年不断地发生的盗挖古墓等活动中,时有甲骨出土。只因当时世人“有眼不识泰山”,面对“国宝”,不以为然,视破碎的甲骨小片为“粪土”,闪而又被毁弃入土。
殷墟之名,虽在西汉古籍中己有出现,但不为世人重视,不知道它的文化内涵。1899年王懿荣等学者确认甲骨片上契刻符号,属殷商古文字之后,引发古董商、洋人传教士等高价抢购,民间掀起了疯狂挖掘甲骨之风,从而导致了殷墟发掘。
“殷墟发掘”百年来,前30年(1899—1928)为民间发掘,据说出土甲骨片约8万片以上,但造成殷墟地下遗址严重破坏。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考古学,造就了大批优秀的考古学家、甲骨学家,获得了综合性的惊世成果:
发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古文字之一,至今尚具有生命活力的、自源性的、成体系的汉字“鼻祖”——甲骨文字。百年来出土甲骨片已达15万片,甲骨文单字约5000个(图1)。目前世界上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收藏、研究甲骨文,甲骨学已成为当今国际上一门“显学”。
发现了标志世界古代先进科学技术高峰的结晶——青铜器。百年来已出土具有民族特色和高超艺术水平的青铜礼器、兵器数以千计。证明中国是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国家之一。(图2)
发现了殷商王朝都城——殷墟遗址。已探明的遗址有宫殿宗庙、王陵、祭祀坑、民居、手工作坊、城市壕沟等等,面积达24~30平方公里。(图3)
从发现甲骨文,而引起殷墟的发掘,结果挖出了一个沉睡地下三千多年的殷商都城,挖出了一个辉煌灿烂的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王国!这是世人没有料到的,这项考古发掘的成果震惊了世界,振奋了中华儿女!
殷商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她上溯夏代,下续周朝。殷墟出土的遗址、遗物、遗迹,为补证中华五千年信史,消除“疑古派”之风,澄清“中国文明西来说”,纠正“东周以上无史论”,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中外学者公认:文字、青铜器、城市“三要素”是人类古代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殷墟发掘证明中国古代文明“三要素”高度发达,堪称世界文明古国的佼佼者!殷墟古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1961年,我国政府核定公布殷墟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殷墟安阳又成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我们深信殷墟安阳不久将会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

“南京室内发掘”
“南京室内发掘”,是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简称史语所),坐落南京期间,主持完成的一项特别重大的殷墟甲骨文发掘工程。
“史语所”1928年秋成立于广州,曾迁北平、上海,1934年定居南京。原址位于北极阁山下今古生物研究所。当年史语所的任务主要管殷墟发掘工程。1928-1937年它先后组织15次殷墟科学发掘。其中第13次发掘发现了YH 127坑——殷商王朝甲骨“档案库”。此“库”窖藏甲骨片一万七千多片,占15次发掘出土甲骨片总数(24918片)的68.6%,这个名扬四海的YH 127坑的科学发掘是在南京完成的。“南京室内发掘”在甲骨文发掘史上,居有何等重要的位置不言而喻!她是南京历史名城一道不落的彩虹,是南京人的骄傲!
南京发掘殷墟甲骨文,听起来似乎是神话,多数南京人都不知道有这回事,然而它是千真万确的。在五年前(1999),这个“神话”故事里的“主人翁”百岁老人石璋如先生,曾在台湾为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这个神奇的故事——“南京发掘”。
石璋如先生,1931年起从事殷墟发掘考古工作。1949年定居台湾。安阳殷墟科学发掘15次,他亲身参加了十二次。YH 127坑,是他参加第13次殷墟发掘时发现并主持转运南京发掘的。他回忆往事,如数家珍,讲述南京发掘详实、生动、感人。时隔60多年的今天,有一位创造历史的人为我们讲述历史,这是具有文献价值的史料,字字值千金。石老先生的回忆录,为我们了解南京发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画卷。
石老回忆说:“YH127坑是甲骨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让我简单的报告一下这个故事的经过”。(笔者按:第十二次殷墟发掘于1936年3月18日开工,原计划于6月12日结束。在6月12日这天中午12点,工作人员又发现了一个灰坑。这是发掘所挖的127个窖穴的最后一个,所以编为YH127坑。)
“1936年6月12日下午四时,在坑的东北壁出了一小片字甲。接着向下愈出愈多,天已黑了,不得不停止,计有760片。把坑盖好,夜里嘱长工看守,第二天接着发掘,坑径只有二公尺左右,其中只能容纳二人工作,因为这是重要发现,特由王湘先生和我亲自发掘。大龟版一片挨一片的满坑都是,简直无法下脚,工作是由前向后退着干,不能容纳二人时,我先退出;最后王湘先生也无立足之地的时候,只好把坑壁打开了一个大口,让他出来;等照相后,把甲骨起出,其下仍有许多,但不知尚有多深。于是十四日改变办法把甲骨坑变成甲骨柱,从前是挖心,现在是剥皮,并想把甲骨柱装入一个大木箱中运回南京发掘,同时与城内的木匠接洽。他们来一看,即说没有这样大的材料,回去连夜找大树,锯厚板,把材料运到工作地来做。因为箱子太大,正方二公尺,高1公尺多,无法在坑底转动。于是在空中吊起,由上直向下套;又由于彰德日报宣传,研究院发现一个大龟壳,装一个大箱;惹的附近的人都来看热闹。经过四天四夜艰苦工作,把灰坑甲骨装入大木箱后,向上运,坑深约5公尺,因为太重了,两天的工夫才运上来。(图四)
下一步是把大箱子运抵火车站,安阳最有运输能力的人叫作李绍虞,是我们办事处的西邻,与董作宾先生是好朋友,曾是安葬衰世凯“大总统”时的杠房灵车总指挥,非常有名气,他愿意帮忙,不过杠房的能力不够,仅能供给材料,要他寻找人力。说定后,他用双杠式把箱子捆扎起来,好象抬桥式,用八八64人来抬,并有6人帮忙共70人,并在当地训练,他提了一面铜锣,他说:“第一声,各就各位;第二声,杠子上肩;第三声,扶杠挺胸,第四声,开步走”说了之后即依序执行。第一声,第二声顺利进行,第三声扶杠挺胸的时候只听嘎喳一声,两根红漆大杠被折断了,箱子未动,工人星散,怎么办呢?我们只好把箱子打开,取出一部分土块又把箱子锯去一段以减轻重量。我们的工人们自组团体来运输,他们借了两根榆木大梁,据说榆木只能弯,不会断,改变方法作十字形搁扎,用六八48人来抬,再用22人协助也是70人,因为十字形抬法有两个缺点:其一,是横面太宽,车路无法容纳,只能走麦田。其二,十字形捆扎,杠在箱顶,抬起来箱底距地面太近,碰到麦根的阻力,更增加它的重量。因为太重,三十步、四十步便要休息,距车站不过三里路,整整走两天。第一天的夜里,住宿在薛家庄南地。第二天傍晚箱子抬到铁轨上,工人们的勇气也不知从哪来了,围观的人高呼加油,大箱子一气运上站台了。
运上站台,天下大雨,一连五天,天晴后与车站交涉运输,他们一看这样重大的木箱,他们要请示南京下关车站,下车有无问题,等电报回来,可临上车时又发生问题,车门太窄,箱子太大,非开箱再装不可,经仔细策划,去掉两侧的箱带,勉强可上。由李景聃、魏善臣二位先生押车起运。
郑州、平汉转陇海,顺利成行,徐州、陇海转津浦;因箱子太重压得车轴出了问题,不能过轨,经修复后才可成行。7月12日接到南京史语所电报云,大箱子已运抵本所了,不过出了一个小乱子,撞伤了一名工人,需要赔偿。计从1936年6月12日发现起,到7月12日运抵南京本所止,中间恰恰一个月。
运到南京后,董作宾、梁思永、胡厚宣诸位先生迫不及待的要看甲骨堆积的情形,于是揭开了室内发掘的序幕。室内发掘从容自在,每发掘一层先照像,再上一层玻璃纸,把每块甲骨的样子都描绘出来,在纸上编上号,在起的时候每号一版,每版装一纸盒,每层放在一个架子上,作的非常仔细,等着发掘完毕再来清洗,把号码写在甲骨上,从七月到九月一连三个月才发掘完毕,总计在安阳只发掘了三天,在南京则作了三个月。在安阳只发掘了一层,在南京则发掘了五层。在安阳出土的不超五千片,在南京却出了一万二千余片,安阳所出不足三分之一,南京所出超过了三分之二,可以说大批甲骨是在南京出土的,也可以说殷墟发掘,转移到南京发掘。”(石璋如口述录音)
惊世“国宝”运达南京室内发掘,这个消息传出以后,引起南京极大的轰动,吸引了各界人士争向前来参观。”当时,不少达官贵人、政府要员也附庸风雅,前来参观。有一次,汪精卫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他指着土块说:‘哇,好一个大龟呀!’在场的学者先是哑然,继而相视而笑。汪看了半晌,又听介绍,临走时才恍然人悟:‘呀!原来是好多龟啊!’一时在南京传为笑谈”。(朱彦明《殷墟甲骨发现记》P194页)
据文献记载,当年为了永久保存罕见的YH 127坑的面貌,“史语所”曾经请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选用汉白玉雕琢一个YH 127坑甲骨埋藏的标本。在标本体上刻着中央研究院院长、史语所所长、考古组主任、第13次安阳发掘和南京室内发掘的工作人员的名单。为制作这个模型,室内发掘工作推迟了一个月。遗憾的是这个珍贵的模型,在日寇侵占南京时失踪了,现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苑内展出的模型是后人用石膏仿制的。(图五)汉白玉原雕作品至今下落不明,祈望世人关注,有日重现南京!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殷墟发掘中断。史语所学者,视出土甲骨为生命,携运数以万计甲骨片撤离南京,“流浪”内地,经长沙、桂林,取道越南到昆明,后到四川南溪。当时科研环境恶劣,生活异常困难,然而董作宾、胡厚宣等专家学者,忠心不移坚持研究127坑甲骨。抗日战争胜利后,史语所返回南京。董作宾以127坑出土甲骨研究的成果为主,编著成《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三辑,分别于1948年、1949年、1953年出版。
YH127坑南京发掘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毕生从事甲骨文发掘、考古研究的专家刘一曼先生在甲骨发现百年纪念之际曾回答了这个发问。
刘一曼说:“YH 127坑,共发现刻辞甲骨17096片,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大的收获,坑中甲骨文的时代属武丁时期。此坑属武丁时代埋藏甲骨的窖穴。YH I 27坑甲骨,不但数量多,而且有许多重要的现象:
1、在一万七千多片甲骨文中,牛骨仅八片,其余全部是龟甲,再结合过去出土过单埋卜骨的窖穴,可推出殷代卜甲与卜骨是分处埋放的。
2、完整的刻辞卜甲数量多,达二百版,其中有一块产地马来半岛的大龟长达四十四、宽二十五厘米,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块卜甲。(图六)
3、发现一些改制的背甲,即将背甲改制成有孔的椭圆片(类似鞋底型),知道殷人可能将甲骨穿成简册。(图七)
4、发现了用墨或朱书写的文字,知道殷代己有书写的毛笔和颜料。
5、发现了刻划龟甲卜兆的现象。
6、常见文字中填朱填墨的情况,有的龟甲上大字填朱,小字填墨,黑红互衬,鲜艳夺目。
7、记龟甲来源的刻辞较多。YH 127坑甲骨,刻辞的内容极其广泛,上至天文星象下至人间杂事无所不包。涉及殷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图八)所以,有的学者称127坑是殷王朝的档案库。(《中国书法》1999.1)
当代著名甲骨学专家、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顾问下字信研究员指出:“YH127坑甲骨确实不寻常”。“YH127坑整坑甲骨的发现和其它大量科学发掘所得甲骨,大大丰富了学者们对甲骨学的认识。过去,传世所得甲骨大多支离破碎,学者们据此难以确知甲骨的“全豹”。而现在,只此一坑就有完整大龟三百多版,再加上缀合材料就更多了。因此学者们眼界大开,思路开阔了。与分期断代说一起,甲骨学其它方面,诸如卜法文例、记事刻辞、卜辞同文、卜辞杂例等等甲骨学本身规律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王宁信《甲骨学通论》P89页)
综上所见,“南京室内发掘”是殷墟发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阶段,“南京室内发掘”是甲骨文研究、甲骨学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这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独特亮点!这一点除安阳以外,是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所无法相媲美的。

甲骨“三要地”
1999年春,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在省委、省政府关怀下,并在主管部门省社科联和学会挂靠单位江苏省教育工会的支持下,在南京举办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庆典活动,隆重召开了“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百年来,南京第一次召开的甲骨学盛会。消息传到台湾省,被誉为“考古人瑞”的中国第一代考古学泰斗石璋如院士,特地从台湾给我们甲骨文学会送来他的录音带,表示共同庆祝盛会的召开。
石老先生在录音带里兴奋地说:“现代甲骨文的研究已经国际化了,世界各地均有专家在研究,也就是说世界各地均可举办甲骨出土百年纪念大会,不过其中有三个地点特别值得注意,并应该扩大举行。
第一个地点是安阳,那是甲骨文出土的圣地,是甲骨文老家,在那里不但是要扩大举行,凡研究甲骨文的人,还应该都去朝圣。
第二个地点是在北京,因为北京是甲骨文字发现的地方。1899年刘鹗在王懿荣家,若王懿荣不害那场病,也不会买龟版煎药,刘鹗若不看龟版,也不会发现其上有文字,王、刘若不是金石学家,有文字,也不相干,恰巧王、刘都是金石学家,机会巧合,甲骨文才得以发现。四年后1903年刘鹗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是甲骨文的第一本著作,所以北京这个地点,应该扩大举行。
第三个地点就是南京了,因为南京是殷墟科学发掘所得的甲骨集中研究的地点,从1928~1937年,十年间十五次发握所得甲骨文均集中在这里,并在这里还举行过室内甲骨文发掘工作。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都知道YH127坑出有一万七千多片甲骨,恐怕很少有人注意有大部分甲骨是从南京发掘出来的,这是距今(1999年)六十三年的事情了”。
石老风趣地发问:“大家闭目想一想,除了安阳发掘出土大批甲骨文之外,还有什么地方出土过大批甲骨文,恐怕只有南京了。所以在南京这个地方更应该扩大规模来举行庆祝纪念。”(石璋如口述录音)
YH 127坑在南京室内发掘、研究,非同寻常,意义重大。从考古史来看,这是前所未
有的创举,从室内发掘的数量而论,它占了百年来殷墟出土甲骨片总量(15万)的十分之一还多!可见南京在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历程中,占何等重要的历史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凡来到南京访问的港台和国外的甲骨学者都要到史语所原址“朝拜”(今南京古生物所办公地址)。1997年,我接待日本甲骨文书法家访华团,有位团长成家先生见面最关心的是询问“史语所”原址是否还存在?得悉“原址”保存完好,急切地想去看看。当他看到原址房尽完好,环境幽美,非常高兴,并拍了照片带问日本。1998年,殷墟科学发掘第一人、甲骨学奠基者董作宾之子、台湾著名甲骨学者董玉京先生访问南京时十分关心史语所原址,他拍的有关照片在香港遗失后,特地来函请设法为他补救。同时还探讨了“史语所”遗址今后有否保存开放的前景。
民国时期,甲骨文研究中心在南京。新中国成立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心移到了北京。目前研究队伍、研究成果较民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历史上,南京作为甲骨“三要地”之一,而当今又如何呢?
笔者认为南京目前有二点值得一提:
其一,南京博物院目前收藏甲骨片数量名列全国省市博物院(馆)前茅。据1934年从事殷墟科学发掘的大陆最著名的甲骨学权威胡厚宣先生,经过20多年普查25个省市收藏甲骨的情况,于1992年在台湾“史语所”讲演时公布:山东省博物馆藏5468片:上海市博物馆藏5275片:南京博物院藏2921片: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1847片……2004年南博举办院藏甲骨片展览,展出藏品1500件,这在同类展览中名列前位。
其二,南京近10年,是中外甲骨文书法交流的“要地”之一。1995年,江苏省在南京成立了大陆唯一的一个省级甲骨学独立法人社团,它先后会同安阳、台湾甲骨学会在南京举办过6次全国性、国际性甲骨文书法专题展览和相应的学术研讨会。目前,收藏中外甲骨书法作品达1000余幅,这在海内外是收藏数量最多的一家。
南京地区有志于研究甲骨文的朋友为数不少,以往都是各自为战,现在己形成了团体。目前,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南京的会员占近50%。今年春,南京市在省、市有关领导支持下,成立了甲骨文研究会。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第一个。南京的甲骨学者、爱好者都继承了甲骨学先贤的优良传统,富有奉献精神,热爱甲骨学事业,热心关注南京甲骨文化事业的发展。
几年前,我曾经同南京学者议论过甲骨文化如何为南京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服务的课题。当时,议论过几件事:一是从历史角度考虑,“史语所”原址有开放的价值,建议政府支持有关部门策划恢复“史语所”原址。并会同台湾甲骨学界共同努力征集有关“南京发掘”甲骨文的史料、实物,逐步发展、形成南京甲骨文陈列馆或博物馆;二是建议南京创建“汉字科学馆”,同江浦的林散之、肖娴、高二适、胡小石(著名甲骨学者)四个名人陈列馆相配套,使江浦四个名人陈列馆充分发挥作用,推进江浦成为南京、江苏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特区”。为汉字、汉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学术、艺术和科学的“乐园”。三是创作一部“甲骨文与南京”的文献电视片。脚本初稿已脱手,只欠东风。四是出版一套反映当代甲骨文研究新成果的普及读物。为培养青年甲骨学人才,做出文化大省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议论尚在闲谈之中。如果实现这些项目,对建设南京国际文化名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发展海峡两岸学术合作、交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都有现实意义。
从南京、江苏实力来说,办这些事并非难事。说不难也不现实,生活中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共识”;二是要有“保驾护航”的政策,要有政府支持;有人说:“钱是第一!”我的实践体会“共识”是第一位,没有共识,有钱也不会向你倾斜!再说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有国家的保护。否则,成功的项目也会消亡。有了“共识”,有了政府“护航”,没有钱可以有钱,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有了“共识”,政府和民间的财力才有扶植的可能。
我想,如能“梦想”成真,那是纪念“南京发掘”的最好礼物!

2004.11 于金陵无为斋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