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名家
 
甲骨文与传统文化
 


魏正璋:年年有鱼(余)猜想、妄言若现若“隐”
 

年年有鱼(余)猜想

南京甲骨文学会副会长 魏正璋

      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上条鱼放在席上,以图个好口彩:“年年有余”。正因为“鱼”与“余”同音,因此在人们的认识中,都认为过年上条鱼,就是图个好口彩:“年年有余”。

我的猜想是:上古时期,先民们大都是过着结绳记事、逐水而居的生活。没有文字,为了记录,只好“结绳”;逐水而居,是因为有水才能活下去(每天不能没有水);有水,才会有鱼。不难想象,上古时期,因为没有污染,水里面鱼的资源一定很多,而且获取几乎没有什么危险。不象狩猎,搞得不好,野兽打不到,还可能陪上自己的性命。而鱼的获取,则是安全得多,且是取之有余。在《甲骨文精粹释译》文献中的甲骨文058208456拓片上,都有“鱼”的象形文字,而“余”字,在已被读出的甲骨文中,被描述为“象以木柱支撑屋顶之房舍,为原始地上住宅”“本义是舍”。《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释“余”:“卜辞义:1.借用作商王的自称;2.借用作史官贞人名;3.借用作地名”。可见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并没有认为“鱼”即是“余”也。

因此我想,上古时期,先民们上条鱼放在席上,一定是祈祷在未来的日子里:“年年有鱼”。因为吃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是生活中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有了鱼,生活就不愁了。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物质的丰富,可供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人们饮食结构变了,于是,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就上条鱼放在席上,以图个好口彩:“年年有余”,此时,乃借“鱼”与“余”之谐音也。

而上古时期,先民们上条鱼的初衷,已没有人去考证了。

一家之说哦,千万别当真。

“猜想”而已,留此备考。

 

妄言若现若“隐”

魏正璋 

若字,《常用汉字形音义字典》释:“甲(骨)文两旁是两丛草,右边手。小篆从“サ”,从右(手)。用手整理草,使之整齐柔顺。均为会意”;在《说文解字注》中释其为从“サ”从“右”右手也。顺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若”的释为:“像以双手梳理头发之形。后借出写答应之义,遂加‘口’”。有顺从,和善之意。这都是本文“现”之意。

何为“若”字之“隐”?

根据甲骨文的揭示,“若”字应该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片码第015020052116129145151号等32枚拓片上,描绘的“若”字,是一个两腿跪着挺着上身正在整理头发的女性。但在小篆中,不知道怎么讹为“サ从右”的会意字。这也许是古人没有看见甲骨文之故,因此没有理解看见的古文字“若”是描述的一种什么意思(许慎在著《说文解字》时,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对有些字的解释,就出现了另外一说)。楷书据小篆,规范为现在我们看见的“若”,可以说,这全是小篆的错,因为它起了误导的作用。

“若”字的图像来源,据文献介绍,应该是出自女性刚刚拔去头上的发簪,为了不让散落在面部,正在用手梳理自己的头发。这种自然自如的表情,只有在睡觉以后,才会出现,而且应该是自愿的。文献甚至从“若”字的发音:“(哼哼)诺诺”之“诺”,释其“若”的本义为“允诺”或“应诺”,而相信女性的“允诺”成“若”,应该是睡觉以后正在梳理头发之时出现的图像。

因此《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若”的释:“像以双手梳理头发”、《常用汉字形音义字典》释其为柔顺之意以及《说文解字注》中释其为顺也,都没错。只是“若”字应该是个象形字,是女性“允诺”以后正在梳理头发的之“隐”,却没有说对。

若之“隐”,乃妄言也,勿不妄听之。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