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名家
 
国际甲骨文化艺术动态
 


回首殷墟五年“申遗”之路
 
 
回首殷墟五年“申遗”之路
 

07121007.jpg

大鼎回归
  

07121006.jpg

专家考察

 
        自立陶宛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安阳殷墟最终通过联合国专家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消息传来,全城沸腾,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安阳最终成为河南省继洛阳之后,第二个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自新世纪之初,安阳市确立了以“一申四创”带动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以来,殷墟“申遗”已经走过了5年的历程。5年来,殷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申遗”的成功又能给安阳带来什么?安报为你一一解读。
  

殷墟“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安阳殷墟的“申遗”之路,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
  1999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安阳师范专科学校(安阳师范学院的前身)、安阳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在安阳举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2001年4月,受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鼓舞,安阳市政府召开第70次政府常务会议,启动了“一申四创”工程,申报工作被正式列入政府议程。随后,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殷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请示上报省政府。我省继洛阳龙门石窟“申遗”成功之后,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正式启动。
  2001年5月20日,“河南省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担任名誉组长,副省长贾连朝为组长,全力支持申报工作。6月,安阳市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成立。7月,殷墟荣获“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考古之首。李克强曾批示:“殷墟旅游这个题目确应引起重视,应该高起点进行规划,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下大力气进行宣传,使之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安阳市文化局会同市政府法制局从“申遗”的要求出发,在《殷墟保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五易其稿,起草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并经安阳市政府第79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后报省政府。
  2001年9月15日,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设计编制的《殷墟保护总体规划》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计的《殷墟遗址保护方案》获得通过。9月29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了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并于同年10月10日起正式施行。


  殷墟“申遗”的风雨历程

  根据申报工作的要求,殷墟“申遗”需解决申报文本的编写、殷墟沿途环境的治理及遗址保护展示等三方面的工作。申报文本作为我国政府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文本,是联合国评价殷墟文化遗产价值的依据。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文本编制的成功,有一份功劳应该属于台湾同胞,申报工作得到了台湾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1928年,殷墟发掘整理开始,当时参与发掘研究和资料整理的专家有许多来自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来,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被运到了台湾。”安阳师院教授郭旭东告诉记者。
  当时,如何才能获得文本编制所需要的资料成了难题。为此,安阳市文化局想方设法与台湾“河南老乡会”的高安泽取得了联系。于2001年8月28日,向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出正式求助信函。研究所回函表示,殷墟“申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荣耀,将尽力协助。
  不久,编制文本所需的资料邮寄了过来,其中包括殷墟考古发掘中非常珍贵的“牛方鼎”、“鹿方鼎”等实物图片,还有不少学者拿出了自己最新的尚未发表的学术成果。
  2001年10月20日,安阳市召开拆迁动员大会,范围覆盖郊区3个乡镇、6个村委会、137户村民、近百家乡镇企业。环境治理得到了区域内村民群众的积极配合。随着殷墟博物馆的建设和殷墟王陵遗址等保护展示工作的完成,一座占地面积千余亩的大型遗址公园渐显雏形。
  2002年6月,殷墟博物苑全面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6届年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安阳市应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会议。安阳殷墟的申报文本获得一致通过。
  但遗憾的是,因世界范围内“申遗”热的兴起,委员会对申报项目的审批事宜进行了重大改革。我国申报的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速度被延缓,国内竞争也更趋激烈,推迟了殷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进程。
  2005年9月25日,殷墟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殷墟博物苑举行。阔别安阳近60年的司母戊鼎首次与观众见面。9月26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世界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韩国籍专家金秉模教授抵达安阳,对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考察。安阳殷墟迎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最后一次大考。
  2006年1月15日,世界I-COMOS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准备提交联合国第30届遗产大会的28个国家的文本中,有16个被退回,仅有包括殷墟文本在内的12个文本被保留,但殷墟文本还需要补充。
  3月21日,安阳市副市长朱明和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化局局长李阳生等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在法国巴黎向世界遗产中心递交了关于殷墟价值、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的补充文本。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带着《文化之都——安阳与殷墟图片展》,在北京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首都人民宣讲殷都文明,为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
  今年4月,安阳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对外宣布,经过5年的努力,殷墟“申遗”距成功仅剩7月份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召开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最后一关。
  7月8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歌剧院开幕,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开幕式。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作为国家代表团正式成员出席会议。中国殷墟参加了最后的审议,古都安阳在走过了5年漫漫的“申遗”之路后,终于踏上了圆梦之旅。
  7月13日,殷墟“申遗”成功!“为了保护好殷墟,安阳在经济利益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先后投入了上亿元的资金,拆迁了很多企业等,但这是应该的,因为地球上只有一个殷墟。”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曾经表示。5年来,安阳相继举办了“殷商文化节”、修建殷墟博物馆、举行司母戊鼎故里展、筹备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保护、宣传殷墟的活动。

  殷墟“申遗”效应已经初显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究竟能给安阳带来什么?至今,在很多安阳人心目中仍然是个疑问。其实,近年来,由殷墟“申遗”所带来的变化,几乎每个安阳人都能感受到。
  在安阳市文峰路做生意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安阳近年的变化有目共睹,文峰中路上古色古香的特色门店充分体现了安阳深厚的文化。”不仅如此,“申遗”以来,游客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
  古都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发展旅游业能为安阳带来什么”、“如何促进安阳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这些问题,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曾在座谈会上指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带动社会的进步。安阳市要以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旅游产业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挖掘出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外观和内涵更好地结合。
  据了解,安阳市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把2006年作为“安阳旅游宣传年”。相关部门在制定未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将出台相关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制订发展旅游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借助殷墟“申遗”之力,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督促机构,力争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把安阳市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安阳市旅游局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安阳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自去年4月首列从外地到安阳的旅游火车专列抵达安阳之后,来自北京、长春、沈阳、临沂、淄博、福州等地的专列、旅行团等也相继驶抵安阳。2005年,安阳市共投资近1.6亿元用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15000多人次,比前年增长30%,接待国内旅游者近1000万人次,比前年增长了近30%。
  事实证明,殷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及给安阳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渐扩大。
  如今,站在殷墟王陵遗址的瞭望台上,仿佛繁荣鼎盛的商王朝就在眼前浮现。殷墟,这个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青铜器时代中期东方的一个极其独特的世界性大都市,如今又因“申遗”成功而备受瞩目。
  其实,相对于3000多年殷商帝都的文明史而言,“申遗”就像是一场对久远历史文明的唤醒。而围绕“申遗”开展的系列大手笔:文本起草、环境治理、古遗址展示、殷墟博物馆建设和正在积极筹备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都仿佛为人们讲述着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


  安报记者杨广现/文首席记者王富晓/图

来源:http://www.hnby.com.cn 今日安报-豫北版 03 庆祝殷墟申遗成功 2006年07月14日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