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名家
 
甲骨艺术美学
 


周见人:试谈甲骨文书法的结体变化
 

试谈甲骨文书法的结体变化

周见人

本文谈的是有关书法审美方面的问题:甲骨文书法中字的结体需要变化吗,又怎样变化呢?

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点画,按照对比而调和、参差而平衡、变化而统一的美学原理,组成单个字形,这在书学上称作结体或结字。

甲骨锲刻文字的组合,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美的因素。我们对卜辞文字,可视作经典,临摹要越象越好,以从中体验其用笔(刀)方法与结字的规律。但是,临摹仅是书写,到了艺术创作阶段,应当在经典基础上作必要的变化。就是说,创作,不能停留在书写层面上,要有审美观念,还要有情性的抒发和个性张扬,并非模拟得好就是艺术创作了。

再者,我们现在从事的是甲骨文笔墨书法,工具变了,材料不同了。如何在作品中既保留甲骨味,又能体现笔法墨韵,这不仅在于用笔,字的体势也很重要。

甲骨文是正在发展中的文字,但已经比较成熟、比较有系统了。它与后来的楷书,都是以静态为主的。我们运用楷书的结体规律,来分析甲骨文字的点画组合,便会发现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纵横。不同的字取势不同,在单个字中纵势与横势形成对比关系。图1,甲骨文“各”字,上截为倒过来的脚止迎面来,取纵势。下截为古人穴居的洞口,取横势。两相整合,纵横对比,姿势美而不失重心。图2,甲骨文“相”字,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目作横势在上,木为纵势于下,构成意象化的形体美。图3,甲骨文“郭”字,中截象穴居地宫,取横势。两边有台阶旁出,台阶上有复盖物之形,皆取纵势。整个字形平正中有纵横对比,颇有起伏感。

 

 

图1                                  图2                                      图3

 

二、聚散。亦作疏密解。凡点画相聚为密,反之相散为疏。图4,甲骨文“若”字,象一跪坐之人举双手梳理头发。双手梳头之状与跪坐之形,形成明显的聚散对比,然又极具中和美。图5,甲骨文“征”字,上疏下密,对比明显,重心稳健而不单调。

 

 

图4                                                     图5

 

三、欹正。指倾斜与正向的布势。图6,甲骨文“正”字,从□(城)从止(脚),对着城邑进发之意。□形在上,有稳定感,但止形在下明显偏右,两者构成险夷关系,给人感觉不失和谐。

 

图6

 

四、揖让。是指字的上下截和左右旁的搭配产生矛盾时,要上下配合,左右协调,服从整体需要。图7,甲骨文“往”字,从之(前往),形小在上;王声,形略大,在下。上截让下截,既有变化而又统一。图8,甲骨文“好”字,从女在左,形稍大;从子在右,略小,微靠上,在让右的同时还有层次感。

 

图7                                                                                 图8

 

五、长短。当两到三个偏旁时,应作长短安排,使其参差而平衡。图9,甲骨文“毓”字,从每(带头饰的妇女),形长;右为颠倒的子,位靠下,形略短,会意妇女生孩子,变化自然、得体。图10,甲骨文“野”字,左右两木形短,土形在中间略长,整体上既有变化,字的重心也更为稳定。

                                                                       

图9                                                        图10

 

多样统一,寓变化于平正,是书法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最高原理。从上述举例中可以看出,甲骨文的结体已经具备了美的要素。我们今天进行再创作时,除了继承经典的传统外,还应根据整篇作品章法和个人风格特色的需要,对其中某些字的字势,作必要的变化。

对甲骨文字作认真研究后便知,其结体总的是以平正为主,即使有变化的字,变化得也适度。我们今天进行甲骨文书法再创作时,不求变化是不对的,但着意太过,反而会古意不足。

甲骨文字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从象形而来,现在创作求其变化,应该在字的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依据结体规律,对字的态势作必要的改变。至于山川、草木、人物、鸟兽、虫鱼等象实物的纯象形字,它们实际上是单纯的实物图画。对这类字书写时,应多在象形上做文章,变化要谨慎,以防画虎不成反类犬。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