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甲骨文艺术网学术顾问
葛英会教授讲授甲骨文字
葛英会讲授中国文字学
2012年12月7日上午10时,国际甲骨文艺术网学术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葛英会应邀来到北京凤凰岭美术馆,讲授中国古文字学。
葛英会讲到:“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都是同源的,追溯到史前时代。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中国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在古文字中就能完整地反映出来,随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字本身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因素。作为一位中国书画家,我们要想把自己的作品提高到很高的程度,则中国文化的素养必须是广泛的。你的根需得深深地扎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根系发达了,枝叶才能繁茂。‘六书’指象物、象事、转意、会意、谐声、形声,古文字指甲骨文、钟鼎文、小篆、大篆(籀文)。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是由古文字演化出来的新字体。”
葛先生以自己写的古文书法为例,详细生动地讲解中国古文字的各种形态与发展演变。从学员们经久不衰的掌声与热情真诚的目光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对中国古文字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理论研究部 文/图)来源:北京凤凰岭美术馆网站
北京大学葛英会教授做客“两校名师讲堂”
12月16日晚,北京大学葛英会教授应邀为我校人文学院学子作了题为“汉字与华夏文明”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烟台大学副校长江林昌主持。 讲座伊始,葛教授引用其著作《古汉字与华夏文明》中的一段引言作为开场白,他说中国汉字是唯一一种从古至今一脉相传下来的文字,是整个华夏文明的载体。当下,学习汉字,把汉字用作联通古今的工具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考古、历史研究方式。为了使大家更能通俗易懂地认识到汉字的博大精深,葛教授通过举例对汉字与华夏文明的密切的关系进行了细细解读,讲述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在谈到族氏来历时,葛教授为大家回溯了“葛天氏”和“无怀氏”,阐述了口述历史里的汉字以及汉字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讲座过程中,葛教授引经据典,反复例证,在身后的黑板上不断演示着汉字的古今变化,吸引着许多兴趣颇浓的青年学子走到台前。 本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古文字学的强烈兴趣,对于培养青年学子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学术研究精神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葛英会教授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甲骨文艺术网学术顾问,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专家。来源:烟台大学网
国际甲骨文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