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名家
 
甲骨艺术美学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书法

董作宾

    甲骨文,在20世纪初叶,曾为中国历史、文化、学术放了一个异彩,它的光芒四射,炫耀全世界。同时,它的一条光线支流,表现于书法美术。为了欣赏殷代名史家书契的文字,许多人把卜辞中可以认识的字,集为联语和诗词,书写出来,供人悬挂欣赏。这在“甲骨学”中,只能说是“游于艺”的一种余兴。七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品,叫做《新瓶旧酒》,意思是用古文字,作新篇章。发表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十七日《自立晚报》学术栏。用平庐笔名,叙述汪怡先生(一庵)的《集契集》,这本书是用甲骨字集为词曲小令的创作,这篇小品,现在已不容易找到了。

    我们中国的文字,三千年前,在殷代,已由图画变成了符号。这种符号,完全用线条书写,这种线条有刚健、柔媚,各种不同的姿态,尤其在一些象形文字中,很接近大写意的原始图画,所以看起来就非常美观。

    本来,世界上文字的起源,都是图画,西文的文字,完全变为“音符”,用以拼音,虽然很简单,但是已没有图画的意义了。中国字,一面附加“音符”,一面保存“意符”,一脉相传,上下五千年,每个字的结构不同,就特别是表现出书法的美来。从古至今,从金文、甲骨,以至小篆、隶书、行、草、正楷,历代都产生不少著名的大书法家。他们各人功力独到之处,在书法上,表现出特殊的精神和风趣,这正是“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的。实在说起来,欣赏中国文字的美,只是中国人有此眼福,又须特别具有一种欣赏书法素养的。

    文字愈古,距离原始图画愈近,因此,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字,便为一般爱好中国文化人们所激赏。甲骨文本身,有过二百七十三年的历史,它的书契,有肥、有瘦、有方、有圆,有的劲峭刚健,有顽廉儒立的精神;有的婀娜多姿,有潇洒飘逸的感觉。举殷代中兴名王武丁时代为例,那时候的史臣们书契文字,气魄宏放,技术娴练,字里行间,充满了艺术的自由精神,绝不是其余各王朝所能比拟的。所以我也欢喜写这一派。殷代王朝,爱好艺术的空气,非常浓厚。从十年发掘所得的陶、骨、蚌、石、牙、角,各种器物中绘画雕刻,可以充分地看出来,铜器雕刻,尤为精巧。在这种情形之下,史臣们也把爱美的兴趣.移转到甲骨文上,所以此时的甲骨卜辞,在书写契刻后,把字画之中,填上硃墨,使鲜美光滑的牛骨龟甲上,又加上鲜艳的红黑色彩装饰。三千年后的今天,出土时候,硃墨相映,色彩犹新,直使考古家在田野间就把玩摩挲,爱不忍释。

    甲骨卜辞,文法古奥,摹写原文,每每不易了解,因此很早就有人把已认识的字,集为楹联。在民国十年(1921年),罗雪堂(振玉,字叔言)有《集殷虚文字楹帖》之作。以后有丁辅之(鹤庐)作《商卜文集联附诗》,简琴斋作《甲骨集古诗联》。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老前辈汪怡(一庵)先生,在台北又作了一本《集契集》,其中除了集甲骨文字为诗联,又填了许多词曲小令,共有三百八十六则。这是一种创格,所以近数年我也常常写它。

我因为研究甲骨学已三十余年,起初是欢喜用玻璃纸摹写借来的拓本,摹写日久,写出来能够得其形似,因此朋友们要我写字,我也乐得藉他人之纸,作自己练习。不过应该声明的,书法只是美术品之一,不能够用学术立场,加以限制。现在甲骨可识的字,虽有一千五百字,可是不绝对可靠的还不少。即如可靠,古今用法不同,有些字须借用“初文”,有些字又须利用“假借”,有些字须只从“一家之言”。譬如“礼”字只用豊的一半。“物”字,现在知道它是黎。“麈”字,早已知道它是牡。“海”字仅从叶玉森之说。若严格地加以指摘,便使书家们不敢下笔了。

 

1956年8月28日于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

原载:香港《中外画报》1956年第4期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