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殷墟文物流失海外 甲骨收藏以日本为最
核心提示:国内文物界有个广为流传又让人伤心的说法:敦煌虽在,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安阳殷墟虽在,看甲骨文却要到日本。殷墟博物苑简介中提到:殷墟是一部精彩的地书,一部永恒的历史,但殷墟也有自己的遗憾,在建国前,由于保护不力,当地人挖掘和古董商贩卖,以及国外入侵者的抢劫掠夺,导致殷墟的大量甲骨和青铜器、玉器流失海外,我国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殷墟目前至少有5万余件文物流失海外。在殷墟成功跨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后,这5万件流失海外的文物成了殷墟和安阳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国家文物局一位官员在殷墟申遗成功后称,中国不会放弃根据国际公约索回非法流失海外文物的权利。
至少5万件殷墟文物流失海外
“流失在海外的殷墟文物都是在解放前,准确点讲是在清末民初年间流到海外的。”7月13日,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安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孟宪武告诉记者。
据孟宪武介绍,在解放前,先是当地农民,后是古董商,再后是当地军阀、官绅,纷纷瞄上小屯,盯上了小屯这块土地下埋藏着的甲骨、青铜器,所有盯上小屯的人都想从中牟取暴利,小屯出土文物的价格不断上涨。
殷墟出土的甲骨内容几乎涉及殷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些甲骨自出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流失厄运。清末民初从小屯出土的文物更多地被送到京城、天津,深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喜欢和收藏。
据文献记载,大学问家、上虞罗振玉自1906年起就开始留意搜求甲骨,先后得2万余枚。1912年罗振玉在他所著的《殷墟书契前编》中提到他收藏甲骨的规模:一岁所获殆逾万。意不自歉,复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所得则又再倍焉。1916年,罗振玉在《殷墟书契后编》自序中又说:“归而发箧,尽出所藏甲骨数万。”王国维则称,罗收藏的甲骨“凡二三万片”。
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同样喜欢小屯出土的文物,外国传教士库寿龄、方法敛、明义士等人很早就开始收集甲骨,收藏甚多,罗振玉的收藏在数量上“仍仅次于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
“通过商业途径,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传教士和其他外国人购买和转卖,殷墟的不少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而后由于战争,日本军人和其他一些外国人趁国内局势动乱,劫掠殷墟文物,这是殷墟文物流失的另一重要原因。”孟宪武说。
发现“龙骨”引发文物挖掘狂潮
1899年,对安阳小屯来说是一个在经历了3000多年风雨后永远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作为中国殷商后期王室档案资料的甲骨被发现,小屯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1899年,紫禁城里的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便命手下人到药铺抓药,在众多药品中,有一种被称为“龙骨”,上面到处是横竖道道,这引起了金石学家王懿荣的注意。
王懿荣对这些特殊的符号浮想联翩,并逐渐从中发现蹊跷,遂命仆人将抓药的那家药铺中的这种带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随后他又跑遍北京城,搜寻这种“龙骨”。
由于王懿荣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在金石学上的研究功底,他初步确定这种带有符号的骨头应该是用于记录文字的工具。他的发现,在北京城形成了一股购买收藏“龙骨”之风,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商贾名士纷纷搜寻甲骨,并以此为荣。王懿荣成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如此多的人对“龙骨”疯狂追捧,必然吸引大批商人对“龙骨”的搜寻,商贾们最初为抬高“龙骨”的价格,纷纷封锁消息,牟取暴利。1915年,大学问家、上虞罗振玉经过考证后亲赴安阳收集甲骨,终于确定了小屯即为甲骨文的发现地,并确定了小屯即为商朝后期的政治中心———殷墟所在地。
消息公开了,小屯村告别了3000多年的宁静,先是当地农民刨坑挖土寻找甲骨,之后有大批的古董商贩专门在小屯驻扎,雇人挖掘寻找甲骨。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大批大批的甲骨被运上牛车、汽车,运向达官贵人的书房客厅。
据悉,甲骨文被发现后的100年里,从小屯村以及周围的土地下挖出多达15万片的甲骨,伴随甲骨出土的还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
殷墟流失到日本的文物最多
“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中,在日本的最多、加拿大次之,英国、法国、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孟宪武说,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外收藏的甲骨片以日本为最,加拿大次之,共有12个国家或地区收藏,约26700片。
日本之所以收藏殷墟甲骨最多,是因为在八年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文物疯狂劫掠,国内损失文物无数。
据资料记载,仅罗振玉在避居日本时收藏的甲骨就散失许多,据著名学者胡厚宣考证,其有记录说明的,归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有3599片,天理大学参考馆有809片,东京国立博物馆有225片、东京大学考古研究室有113片、富冈谦藏有800片……总计达5745片,精品甚多。
除了大量的甲骨,安阳殷墟出土的还有青铜器、陶器、玉器和骨器等文物,其中流失海外的为数不少。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说,流失到海外的殷墟文物保守估计有5万余件,由于藏有中国文物的单位或个人不会公布他们的收藏,因此对于殷墟文物流失海外的具体数据很难作出准确统计。
流失海外的国宝我们要收回
据新华社消息,就在殷墟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期间,联合国早已用国际公约的形式,确认了“战争期间掠夺文物”的归还原则,但文物流失受益国的暧昧态度成为履行公约的最大障碍。中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李培松表示,中国不会放弃根据国际公约索回非法流失海外文物的权利。
安阳为保护殷墟投入1.5亿元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介绍,由于殷墟发现在受西方列强凌辱的旧中国时代,殷墟是一个受尽磨难的遗址,战争使殷墟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经常中断。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殷墟的保护和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1961年就将其与长城、故宫一起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博物苑工程师孟合庄说,保持殷墟原有的风貌、体现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一直是殷墟文物保护工作追求的目标。从2001年4月殷墟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安阳走过了5年艰辛的申遗和保护之路,先后投资1.5亿元完成遗址展示、环境整治等各项申报工程。在殷墟保护范围内,村庄、道路与企业发展规模受到严格控制,近5年来,安阳市政府对殷墟遗址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拆除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不仅使殷墟博物苑的周边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而且整个安阳的市容、市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安阳市文化局局长李阳生介绍,目前殷墟的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属于土遗迹,不适合展示,但作为文化遗产的殷墟必须让人们相信,在殷墟地表之下确确实实藏着丰富的商代遗迹。目前在殷墟的展示方面,安阳做了许多探索性工作,比如在原地被封存起来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抬升地面,复原局部或整体的办法,或者采用在文物遗迹上面用地面沙石、植物标识出来的方法,将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殷墟甲骨文发现地等重要遗址遗迹生动展现出来,甚至连祭祀坑的惨烈情景也用地面覆盖玻璃罩的方法逼真展示出来。 (张锡磊\宋振科 文) 来源:郑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