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名家
 
国际甲骨文化艺术动态
 


朱彦民教授新著《甲骨文书法探微》出版


 

 

朱彦民新著《甲骨文书法探微》出版

      近日,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朱彦民教授新著《甲骨文书法探微》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范曾先生欣然作序以贺。甲骨文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系统使用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源头所在。言其系统,是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后世总结的“六书”造字方法,其文字变化开始了符号化进程,文字书写也有一定的程式规范和形式美感。甲骨文的不同期别,发展出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本书探讨甲骨文字本身的形式美(象形美、对称美、自然美)、结构美、章法美,可见甲骨文书写已经初步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即原始形态的或称不自觉状态的书法艺术。甲骨文的原始美,使一些敏感的现当代书法家受其影响与启发、关注其艺术性的一面,将这些艺术因素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为书法艺术大家庭注入了新鲜血液。本书对当代甲骨文书法艺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范曾题《甲骨文书法探微》

远古先民为记事占卜,乃于龟甲兽骨刻划,初无造字之意,久之朦胧之形出,又越数百十年,至前十六世纪文字创造之主动意识出焉,久之,文字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义,如自混沌中放出光明,中国文字滥觞于殷,自不待言。

兹后巫筮之术日盛而文字之美益显,遂成世界所仅见之会意文与会音文分道扬镳。天不亡我中华必不亡我文明,而东方文明之载体,首推源自甲骨之文字。

朱君彦民刻苦攻研甲骨文垂三十年矣,初略类王国维之以字考史,其成名之篇《殷卜辞所见先公配偶考》出,学界宿彦,叹为杰构。朱君固笃于学者,然于书道二十年来视为散淡游心之域,魂牵梦萦中忽见甲骨文字皆有生命,遂于考诂之余,体悟文字之形神。于形态、结构、章法、风韵多所探求,偶以甲骨文书诗章、联句示余,余大惊喜,力促其作专著面世,以匡正时下不识甲骨而为甲骨“书家”之谬误。

书三越秋以成,洋洋乎二十五万字,余细读月余以毕,欢欣奚似,题数字于卷首为贺。

范曾甲午年冬日

(印章:十翼、范曾之印)

《甲骨文书法探微》内容介绍

 

第一章  甲骨文的刻写

甲骨主要以龟腹甲、牛肩胛骨为主。甲骨文的刻写工具分为契刻工具和书写工具两种,其中大多数甲骨文字用刻刀刻成,既有青铜刻刀,也有玉质刻刀。同时,殷墟甲骨上也有一些墨笔书写文字,说明当时已有了书写文字的毛笔了。

甲骨文中大多数是占卜过程中现场契刻记录于骨上的,即不需要“先书后刻”这种程序。甲骨文的大字与小字的刻写方法不同,大字可能是预先用毛笔写成底子,然后以刀刻成,小字则无需先书后刻。

 

第二章 以“六书”理论分析甲骨文字

后世“六书”理论对于分析和考释甲骨文还是有用的。甲骨文字也大体上不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结构方式。因为文字不敷使用,甲骨文中也出现了假借字和转注字。但甲骨文字毕竟不同于小篆,小篆中的形声字在甲骨文时代往往是会意字,如 “沉”、“埋”、“获”、“育”(毓)等字便是其例。

 

第三章 甲骨文字形体特征与演变规律

第一节 甲骨文字的线条与笔法

甲骨文线条分做直线、弧线、曲线、折线、封闭性线条和点等六大线条类别,每大类线条又按方向派生出若干小类。封闭性线条是按照线条首尾不间断的原则划分出来的特殊型线条,有方形和圆形两类。点实是一个短线,个别的点呈圆形,具有文饰、区别意和实意等几种不同的功能。

甲骨文笔法也就是契刻甲骨的刀法,依据甲骨文中大小字不同,甲骨文刀法主要分为两种:即单锋刀法和双锋刀法。甲骨文笔法的特点在于甲骨文点画并非均为笔笔藏头护尾,画画行笔中锋,而是多露锋甚至侧锋。

第二节 甲骨文不同期别的风格变化

第一期大字雄健宏伟,体态开合;中、小字体则秀丽端庄,灵巧通气。

第二期文字秀丽严饬,柔弱工整,开启了后世甲骨文字工整秀丽的书风。

第三期文字书风潦草苟且,急就荒疏,开创了草率急就的写法。

第四期文字一扫二三期孱弱萎靡之气,重振了第一期雄强峭拔的雄风。

第五期书风崇尚复古,书风转向严整,无论大字小字,都端端正正,一丝不苟,中规中矩,法度森严,呈现出丰茂紧密、严肃工整的风格特点。

第三节 甲骨文字的符号化进程

甲骨文字已经是一种发展了的极其简约而富于线条化、符号化的文字体系。甲骨文中保留的“文字画”,反映了甲骨文字的原始性。

甲骨文字的符号功能确实已发展到能逐词记录语言,并能表现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特点 ,应该是一种功能完善的文字符号系统。

第四节 甲骨文字体的繁复现象

甲骨文字结构还不固定,独体字的形式固然多变,合体字的各个部分结合也不甚严密,具体书写又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包括偏旁互作、偏旁移动、反书、倒书侧书、合文、异体字、异字同形、繁简不一等现象。

 

第四章 甲骨文字的形体美

甲骨文字的形体美包括象形美、对称美、自然美等方面。

第一节 甲骨文字的象形美

甲骨文象形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依然存在的万事万物,其象形方法主要有两种:全象象形法,即是以象形对象的实体全貌都摄入字面,以寥寥数笔有时甚至是一笔轮廊地勾勒出所象之物,使对象全貌具现;概括象形法,即是以表现对象的局部特征进入字中,取所象之物的最有代表性的部分特征以点代全。甲骨文中象形字的表现都是准确、形象、突出外貌特征,注重招势神态。

第二节 甲骨文字的对称美

甲骨文字对称主要是轴对称,又可分为:左右对称字、上下对称字、对角结构字、四向对称字、多向对称字、部件多层重叠结构对称字和部分结构对称字等几种情况。

甲骨文中的对称字,主要是指左右对称字。左右对称字的特点是,一般有一个重心或平衡中线,笔画在这个中心或中线的左右平均分布,长短、大小相等,曲直相同,走向相反,形成左右对称。

第三节 甲骨文字的自然美

甲骨文字形体具自然美特征,其原因与甲骨文字书法艺术尚处于一种不自觉的阶段有关。甲骨文的字形各臻其美又结构独特、章法布排的大小随宜又整齐矜持、线条造型的率意而为又优美古雅,都极富于装饰效果。这是一种天然的原始的艺术美。

第五章 甲骨文字的结构美

甲骨文字的结构美,包括纵长方形结构、偏旁位置关系、字势变化规律、结体矛盾统一律等等几个方面。

第一节 甲骨文字纵长方形结构

与金文及后世其他文字形式相比,甲骨文字总体形态特征就是颀长挺拔,瘦硬通神。这是与甲骨文字的载负质料和制作方法相关的。在纵长方形的结构形态下,甲骨文结字还呈现了如下两种可以称道的规律,即甲骨文字结体符合黄金分割率、甲骨文形体有倒置侧腾现象。

第二节 甲骨文字偏旁位置关系

甲骨文字不同偏旁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同构平等、同画平行、穿插揖让、因意赋形等。

第三节 甲骨文字随形变化特征

甲骨文字书法,率真活泼,多姿多彩,每一片刻辞,都有它的特色。这种千姿百态的特色,就是通过依字取势、因地制宜、服从章法的需要等,主要的变化类型则有大小变形、宽窄变形、角度变化、形态变换等。

第四节 甲骨文结字对立统一律

这一规律主要表现为稳与险、疏与密、蹙与展、欹与正、离与合、拙与巧等。

 

第六章 甲骨卜辞的章法美

第一节 甲骨卜辞的行款分布

非卜辞甲骨文字刻写的行款,遵照当时简牍书写形式而呈直下左行方式。

甲骨卜辞受到占卜甲骨的材质影响,又需要迎兆刻写,于是就有一些行款的变化,形成了甲骨卜辞独特的行款特点,即除一部分特殊情形者外,皆迎逆卜兆刻辞。从书法行款章法的角度,可将甲骨卜辞行款分为:直下单列、横排单行、右行多列、左行多列、右行左行并列行款、特殊的卜辞上读行款、特殊相间刻辞行款等。其中龟甲对贞卜辞的对称行款,深具对称章法之美。

第二节 甲骨文字的字群排布

甲骨文契刻笔画之间,除了相接相交以外,清朗而不紊乱,字与字之间更是独立性强,不会有什么连带或呼应关系,但却使它在章法布局上具有错落有致、纵中有敛、虚实相间、上下贯气、左右呼应的特点,使其拥有统一的风格。

甲骨刻辞字群排布的形式,有不行而列、长列短行、字大行稀、密不透风等多种形式。

 

第七章 现代甲骨文笔墨书法大观

第一节 现代甲骨文书法史考略

根据史料考证,孟广慧先生才是开启甲骨文书法的第一人,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先驱者(1903年)。王雪民先生最早将甲骨入印,他不仅以甲骨文入印,而且常用甲骨文刻边款(1905年前后)。罗振玉的《集殷虚文字楹帖》(1921年),是第一部集甲骨文字为联的书法工具书,为人们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节 甲骨学家的甲骨文书法

罗振玉、郭沫若、董作宾、王襄、叶玉森、鲍鼎、商承祚、容庚、胡光炜、严一萍、游寿、张政烺等甲骨学家的甲骨文笔墨书法,各具特色。

第三节 甲骨文书法篆刻名家评鉴

丁佛言、丁辅之、柳诒徵、简经纶、杨仲子、陆维钊、潘主兰、欧阳可亮、李鹤年、杨鲁安、徐无闻、刘顺等著名甲骨文书法家作品,多姿多彩。

 

第八章 当代甲骨文书法艺术批评

第一节 如火如荼的当代甲骨文书法盛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甲骨文书法创作活动也日益兴盛,不仅甲骨文书法作品的形式丰富、数量繁多,而且创作者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各地的甲骨文书法比赛、展览活动更是常有举行,各地甲骨文书法组织和个人都举办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学术会议、书法展览和笔会,将甲骨文书法活动推向了最高潮。

第二节 当代甲骨文书法艺术现状批评

当前甲骨文书法创作的风格多姿多彩,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从用笔的角度看,我们可将当前甲骨文书坛的流派划分为契刻笔法、书辞笔法、小篆笔法、金文笔法、方篆笔法、魏碑笔法、行草笔法、野狐禅型等八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目前甲骨文书法艺术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常见的是书写者对甲骨文字照猫画虎、望文生义、误识误用,甚至拼凑自造甲骨文字。写好甲骨文书法应具备的素养包括:文学修养、书法功底、文字学知识和临摹甲骨的基本功。

 

 

 



 
 
 
Copyright 2011 囯际甲骨文艺术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8022831号-1
电话:18351457689   邮编:211171   
通讯地址:中国·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南京晓庄学院 行知楼301室  网络支持:南京网站建设